分享好友 资讯文章首页 资讯文章分类 切换频道

从“拦路虎”变成技术高峰,控制力矩陀螺维稳空间站的“身形”

2022-08-09 14:56IP属地 广东佛山360小金工

7月24日,问天实验舱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问天入列后,当前空间站组合体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和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组成,今年还将迎接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神舟十五号接续造访。这个在轨质量达百余吨重的空间站组合体,其姿态控制难度是我国航天飞行任务中史无前例的。

事实上,这些年随着一艘又一艘神舟飞船的顺利返航,中国在太空当中“搭积木的工程”的进展正逐步加快。要知道,在太空中搭积木可不同于陆地,光是运输成本就高得惊人。

因此,中国空间站可以说是一克重量半两金。可是此前有细心的朋友却发现,在我国天宫空间站的核心舱上,却装着6个看起来似乎没啥用处的“铁球”,它们的总重量达到了1吨。所以,这些“铁球”究竟是什么?为什么空间站要“把重量分给它们”?

接下来,小编为你解答让空间站“坐如钟、行如风”的秘诀所在!

航天器姿态控制有“神器”?

控制力矩陀螺“显身手”

航天器传统的姿态控制办法是通过RCS姿态控制动力系统(Reaction control system)进行姿态调整,需上行并消耗大量推进剂,效费比极低,不适用于大型航天器的姿态控制。

空间站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其姿态受地球高层大气、太阳电磁辐射、引力场等多种因素影响会有所变化,搭载的多项载荷也都有特定的指向需求,尤其是大型柔性太阳翼有动态对日定向要求。

从“拦路虎”变成技术高峰,控制力矩陀螺维稳空间站的“身形”

空间站大型柔性太阳翼

因此,空间站的稳定运行需要一个能稳住它的强性能“神器”——控制力矩陀螺。

在“控制力矩陀螺”里面有钢制的飞轮,这些飞轮平时可以以7000转/分钟的速度高速旋转。

它是航天器姿态控制的惯性执行部件,通过高速旋转的飞轮获得角动量,并通过改变角动量的方向来对外输出力矩。相较RCS姿控系统,它除了零燃料消耗的天然优势,还有对航天器柔性部件干扰最小化的优势,对于大型空间站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装备。

控制力矩陀螺的原理是什么?

现在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解压小玩具叫指尖陀螺,玩过这种玩具的人都知道,在指尖陀螺旋转起来之后,它就会在人的指尖保持平衡,这时候如果左右晃动它,就会感到非常明显的阻力。

这是因为指尖陀螺在旋转起来的时候会有一个角动量,这个角动量可以让旋转轴保持一个固定的状态。如果你想改变旋转轴的方向,必须施加外力,而此时它的角动量也会向你施加反作用力,因此你会感到阻力。

这种角动量产生的反作用力和物体的质量以及旋转速度成正比,飞轮的质量越重,旋转速度越大,产生的反作用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保持平衡。

从“拦路虎”变成技术高峰,控制力矩陀螺维稳空间站的“身形”

控制力矩陀螺

曾是技术发展“拦路虎”!

如今自力更生,自主“智”造

值得一提的是,控制力矩陀螺并不算是咱们首创的,这种装置在上世纪时就被运用了。比如,已经超过服役时间却依旧在坚持运行的国际空间站之上也有这样的装置,不过数量和重量与我国空间站上的不一样。

除了现在的国际空间站,美国的天空实验室和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都曾利用过这种装置。毕竟从它的各个性能来看,它确实是廉价又好用。后来人们还将这种装置用在了卫星上,让其控制卫星的姿态。

卫星上的控制力矩陀螺要比空间站上小得多,但其存在确实对卫星的能力起到了提升。以具有高分辨率的WoeldView-4卫星为例,在装有CMG之后,其成像目标的转换速度大大提升。此前采用传统动量轮的话至少需要30秒到45秒,而现在5秒钟之内就可以搞定了。

万里穿针,没有它不行;建设空间站,没有它不行;发展快速机动航天器,没有它不行……控制力矩陀螺的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曾是中国空间技术发展遭遇的“拦路虎”。1991年,我国开始论证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项目,控制力矩陀螺作为“重器”被提了出来,中国人确信“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所以在论证伊始便坚定选择了自力更生。

我国第一台上天的是200Nms(牛米秒)控制力矩陀螺。2011年成功发射入轨的天宫一号上配置了6台这样的力矩陀螺,其在轨应用成为我国空间机电部件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自天宫一号后,科研团队陆续研发出了角动量范围覆盖0.1Nms到1500Nms的产品,形成了满足我国各类空间飞行器姿态机动与姿态控制需求的全系列控制力矩陀螺产品型谱。较第一代产品,新研制的控制力矩陀螺具有精度高、响应快、寿命长、可靠性高等优点,可满足我国当前各类空间飞行器的姿态控制要求。

空间站任务把控制力矩陀螺在中国航天器上的使用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其他航天器的控制力矩陀螺安装在舱内,工作环境较为单一,而空间站上的控制力矩陀螺需要同时适应舱内、舱外两种工作环境。由于极大的温差和真空度变化等因素,给产品关键部位润滑和整机散热问题带来了很大挑战,特别是针对舱外200多度的温差,研制人员必须进行专门的热控设计,同时对舱内产品开展减振降噪工作,以符合舱内噪声指标要求。

从“拦路虎”变成技术高峰,控制力矩陀螺维稳空间站的“身形”

空间站核心舱已安装的6台大型控制力矩陀螺

作为复杂的空间机电类产品,控制力矩陀螺工作环境恶劣、寿命要求长,要求每分钟数千转连续工作多年,在轨发生故障的概率较大。因此,为保证空间站的寿命与可靠性,控制力矩陀螺还需具备在轨更换能力。

中国空间站使用的控制力矩陀螺是目前角动量最大的1500Nms,并采用了两舱“6+6”的配置。其中有6台已安装在核心舱大柱段与小柱段连接锥面外壁上,另外6台则将安装在问天实验舱。这一配置正是组合体系统级的先进之处,可以融合使用,通过总网络按需重构。

从“拦路虎”变成技术高峰,控制力矩陀螺系列产品的研制与应用显著提升了我国空间飞行器的姿态机动与姿态稳定控制能力,也推动了我国空间惯性执行机构的快速发展。多个控制力矩陀螺的联合使用,足以助力空间站“坐如钟、行如风”,助力载人航天工程的稳步发展。

来源:海报新闻,飞哥聊科学,坐景观天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人形机器人站上风口
  当前,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未来产业的新赛道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目前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如何?应用场景是否成熟?未来又将如何突破瓶颈、蓬勃发展?  赛迪顾问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爆发期,预计到2026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未来功能型整机将逐步占据主流、发展潜

2024-06-1613

软体机器人能轻松爬过环路和弯道
  软体机器人由多个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可折叠成扁平圆盘并延伸成圆柱体。图片来源:普林斯顿大学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工程师,将古代折纸技术和现代材料科学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软体机器人,可轻松穿过迷宫。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杂志上的文章中,研究人员描述了他们用模块化的圆柱形部件创建机器人的过程。  软体机器人的转向一

2024-06-0816

关于召开“2023第三届生物发酵过程优化控制研究与应用论坛”通知
各相关单位:生物经济是国家新一轮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核心领域,而生物经济的核心是生物发酵和智造。合成生物学不断赋能我国生物发酵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促进了我国生物发酵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和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2023-05-0533

科技改变生活:外骨骼助你身轻如燕
  你能轻松举起50公斤的重物吗?你能举臂500次无压力吗?  当我们梦想着拥有科幻大片中的超能力时,一些特种机器人产品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  前些年在上海街头,就曾出现一位身穿外骨骼设备的外卖小哥,背着重达百斤的外卖箱行走爬楼,却身轻如燕。如今,中国电科研制的一款名为“白虹”的髋关节助力外骨骼机器人为我们打开了更多的应用场景。因其动力系统被放置在髋关节两侧,所以叫髋

2023-04-2833

世界首创“相变油墨”可实现被动式控温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世界上第一种可改变房屋、汽车供暖和制冷方式的“相变油墨”,它能实现复杂的“被动气候”控制,具有帮助减少能源消耗和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巨大潜力。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的《材料化学杂志A》上。  研究领导者穆罕默德·塔哈博士表示,这些油墨可用于开发涂层,实现被动加热和冷却。  被动式的气候控制方式可创造舒适的生活条件,并可减少

2023-04-1827

“仙女”机器人借助风和光飞行
  刺激响应聚合物的发展为下一代小型无线控制软体机器人带来了大量新材料相关的创新。工程师们已使用这些材料制造可行走、游泳和跳跃的小型机器人。但此前,还没人能让它们飞起来。芬兰坦佩雷大学轻型机器人小组的研究人员提出了名为“仙女”的新设计——一种基于光响应材料组装的飞行机器人。这种聚合物组装机器人,能靠风飞行,并由光控制。  从蒲公英种子得到灵感,“仙女”具有多个仿生特征

2023-04-1823

新型微型机器人可通过电磁混合动力推进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26日发表声明说,由该校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国际团队研发出了一种微型机器人,能够在生物样本中通过电磁混合动力推进与“导航”,并具备识别、抓取和运送单个细胞的能力。  这一微型机器人是人造颗粒,直径仅10微米,相当于单个生物细胞大小,可自动或通过操作员的外部控制执行移动任务。相关论文发表在德国《先进科学》杂志上。  此前基于电导机制操作的微型机器人在

2023-04-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