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文章首页 资讯文章分类 切换频道

​一文读懂工业自动化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2022-08-26 11:13IP属地 广东佛山370工业圈观察

我国自动化行业市场规模大、整体保持持续发展,伴随近年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未来发展前景看好工业自动化技术作为21世纪现代制造领域中重要的技术之一,主要解决生产效率与一致性问题。无论高速大批量制造企业还是追求灵活、柔性和定制化企业,都必须依靠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建设的中期,对于工业制造设备的投资需求非常大,工业自动化装备、智能化装备的投资需求相应很大,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发展,为国内工业自动化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此外,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劳动人口短缺导致机器替代人工成为长期趋势;随着“调结构、促转型”政策的实施,自动化、智能化必然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之一。

据统计,发达国家的工业数字经济比例平均达到33.0%,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的15.7%。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工业、制造业的数字化进程有望带来更多流程工业相关的建设投入机会。中国第二产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2019年仅为19.5%,明显低于第三产业的37.8%。

在当下全球制造业开启“工业4.0”进程的时候,我国亦提出了“工业2025”计划,工业自动化行业将在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自动化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工业自动化的进程,也是衡量国家工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文读懂工业自动化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中国自动化的起步及发展

自动化不是一个单一的专业,在漫长的科学发展历程中,自动化所包含的技术理论从最早的机械控制不断扩展延伸,形成当前以控制理论为根基,以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为主要工具的交叉学科。在应用范围上,从以提升生产效率为目的工业自动化,扩大到办公自动化、管理自动化、机器人等各行各业。在西方控制自动化发展迅猛的时期,中国正挣扎在民族生存的斗争中。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才真正进入到平稳的发展阶段。

1961年,在钱学森、沈尚贤、钟士模、陆元九、郎世俊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共同倡议下,中国自动化学会正式成立,拉开了中国自动化事业起步、发展、腾飞的序幕。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自动化行业起步较晚,自动化设备研发、生产水平相对较低。

开放以来,借助人口红利及政策助推,中国快速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制造产业链,并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自动化装备产业的迅速发展。根据Miconex中国最大的测量仪器仪表及自动展览会统计,2000年,国内自动化及自动控制系统的市场容量仅为22.5亿美元,约187亿元人民币;2010年,十年间,该数据上升至700亿元人民币,复合增长率超过10%。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虽导致国际经济整体趋势下滑,但中国的自动化产品市场却不减反增。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工业自动化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895亿元,2021年为1976亿元,预计2022年将进一步超过2000亿元。

市场容量的快速增长推动着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上升,自2010年起,中国连续11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十三五”期间,中国工业增加值由23.5万亿元增加到31.3万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10.4%,成为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世界唯一一个较完备工业体系的国家。

然而,中国距离真正的制造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根据此前业界研究,制造强国需达到四个关键指标,即规模大、质量效益好、结构优和可持续。就现阶段而言,国内工业品质量仍需进一步提升,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同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亟待进一步加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尚有较大的空间。随着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频发,在技术、材料、装备方面的“卡脖子”暴露出中国在产业链、供应链及自动化水平上的短板。

二、工业自动化行业概况

工业自动化,又称工业控制自动化(工控自动化),是指将自动化技术运用在机械工业制造环节中,实现自动加工和连续生产,提高机械生产效率和质量,释放生产力的作业手段。在流程工业的自动化解决方案中,主要包括控制系统、自动化仪表、工业软件、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四大类产品。

工业自动化行业上游为自动化硬件、软件制造商,目前我国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备制造行业仍由外资主导,但国内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在不断提升,进口替代处于加速阶段。行业中游主要有两类,一为偏向渠道的产品分销商;二为侧重技术应用的系统集成商。行业下游客户可分为OEM型和项目型,OEM型市场主要面向批量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制造装备的客户;项目型市场是指工程整体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实施。

工业自动化产品的下游需求主要来自OEM型市场和项目型(project)市场。OEM型市场包括机床、风电、电子制造设备、纺机等,项目型市场包括电力、化工、市政、冶金等领域。2020年OEM市场的需求占比为51.1%,项目型市场的占比为48.9%。

​一文读懂工业自动化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近年来,工业自动化行业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同时强调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此后,《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等产业政策陆续出台,为工业自动化的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三、工业自动化需求情况

尽管发展迅速,但国内工业自动化企业在技术、品牌、产品范围等方面仍然落后于外国,但由于国内产业在成本、定价、分销、细分市场扩展以及个性化服务等方面拥有的优势,这些都为国产自动化仪器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以石油化工仪表自动化为例,近年来,我国石油化工发展迅速。仪表自动化技术国产化在保障石油化工安全、平稳、高效运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石油持续推进仪表及自控系统国产化,已开发出30类140种一体化集成装置,共推广应用7819套,节约投资23.75亿元。

从长远来看,产业升级、民生诉求和节能环保三大因素将给工业自动控制产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加快在新兴市场需求产品的研发投资,抢占竞争优势,工业自动化企业将实现突破式发展。基于工业自动化控制较好的发展前景,2020年工业自动控制化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800亿元。

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营业收入531.7亿元,同比增长6.0%,此外,实现利润总额17.7亿元,同比下降26.9%,降幅较2020年前三季度收窄24.4个百分点。

分领域来看,2020年1—12月,全国规模以上特殊作业机器人制造企业营业收入28.8亿元,同比增长24.7%,实现利润总额1.2亿元。全国规模以上服务消费机器人制造企业营业收入103.1亿元,同比增长31.3%,实现利润总额0.7亿元。

2020年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开始进入再升级的新周期,同时随着智能制造所带来的深刻变革,传统工业自动化市场参与角色也在逐渐升级,并更加多元化。秉承专业的发展理念,工业自动化市场将会在更多领域得到新应用。

四、中国自动化行业痛点

自动化,主要指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全部工序进行少人化的操作,按其发展阶段为半自动化时期,即人机系统,部分采用自动控制和自动装置,部分由人力控制,中国当前大部分制造企业仍停留在半自动化的阶段。在半自动化基础上,生产过程如上料、下料、装卸、质检等所有工序均不需要人工进行操作,机器可以连续地、重复地自动生产的状态则称为全自动化。

工业自动化中主要由四类产品组成:“中枢神经”自动化控制系统,信息记录传输功能的自动化仪表,实现数据分析、控制、优化、信息整合的工业软件,流转用于决策的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产业链上游企业主要为自动化硬件及系统软件的制造商,中游企业为系统集成及产品的分销商,工业自动化产品的下游需求主要来自OEM型市场和项目型市场。当前,中国工业自动化OEM型市场需求占总市场需求的51%,产业结构整体还处于中低端水平,要获得进一步发展面临较多痛点制约。

近十年,中国自动化市场规模增长受全球经济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2011年、2014年、2017年都是市场增长非常迅速的年份。其中,2017年,国家智能制造2025政策出台、美国苹果公司进入投资大年、新能源锂电需求市场快速爆发等利好因素带动了全产业3.6%的增长。而随着2019年中美贸易战爆发,全球经济贸易增速明显放缓,自动化需求市场当年下降4.3%。2020-2022年,疫情爆发之后,以口罩机为代表的疫情自动化市场拉开了号角;智能化、无人化、远程办公等产品概念相继推出;“碳中和、碳达峰”的大背景下,新能源行业迎来了又一轮高速增长;智慧医疗、半导体等先进领域制造业对设备的自动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元化的需求推动自动化市场规模呈现20%以上的年增长趋势。

由此可见,自动化中下游行业对终端项目市场、国家产业政策极具灵敏性。2022年,随着疫情带来的相关产品自动化市场逐步消解,全球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等因素,主要OEM及项目市场,如电子、机床、建筑、工程机械、纺织等行业均进入下行通道,自动化市场的预期也因此出现明显回落。根据MIR DATABANK数据显示,2022年工业自动化市场预期增长仅为0.3%。

在制造业高度繁荣的今天,自动化关乎国计民生的各个行业。上游产品制造商、自动化系统服务商、从事自动化工程或机器制造的系统集成商、行业设计院、自动化产品代理商等多种企业形式共同组建了中国自动化产业群。对于这个多元、复杂的领域而言,市场方向的变化和技术的更新迭代将直接影响着自动化企业的经营发展。由于应用行业极为广泛,尤其是中游及下游的工业自动化服务供应领域,行业内企业难以走向完全的标准化,加之离散型的竞争格局,致使中国自动化行业集中度始终较低。

自动化产业链上游硬件及软件供应领域,国外品牌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在传感器市场,美国、德国、日本企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处于全球领先,全球市场份额合计占到近七成。中国虽已孵化出不少传感器企业,但汽车传感器、高端化学类气体传感器、光线传感器、环境检测传感器及工业控制领域仪器仪表传感器的进口率仍超过90%;在伺服系统领域,我国仍处于追赶状态,外资品牌仍然占据国内伺服电机65%以上的份额,对精密度要求极高的设备仪器基本被德国、日本等海外龙头企业垄断;在人机界面HIM、制造执行管理系统(MES)等领域,中高端市场基本被欧美及日本企业占据,中国企业更多处在竞争充分的中低端市场。

可以看到,在利润率较高的上游市场中,国外头部品牌掌握了绝对的技术核心及大部分的中高端市场份额。近年来,国产替代培育了一批国内自主自动化关键部件企业,但鉴于入局较晚、基础较差,更多处于中、低端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在产品技术、性能及稳定性方面与国外一线品牌仍有差距。

​一文读懂工业自动化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在产业链中、下游,主要依据应用项目的需求,研发、设计并集成制造自动化专机或流水线。核心智能单机设备如二极管蒸镀机、EUV光刻机等设备的研发制造,主动权和定价权仍掌握在国外巨头企业手中,他们几乎垄断了国内70%的高端设备专机市场。在中低端集成及OEM市场,企业竞争格局恰恰相反,大批中国企业在国产替代的浪潮中迅速腾飞;

从企业工业自动化集成商上市公司的营收维度来看,规模雄踞世界第一的中国制造业市场尚未培育出有强大话语权和应用市场的国际巨头,规模超30亿人民币的企业都屈指可数。目前仅有博众精工、北方华创、沈阳新松、大族激光、先导智能、赢合科技等少数几家领军企业,而绝大多数的工业自动化设备系统集成商(整体方案解决提供商)年营业额都仅在几千万到几亿人民币的规模。

虽然当前自动化中下游市场,中国企业的份额正在逐渐扩大,但因充分竞争,集中度仍然较低。这些设备集成企业,一方面无法掌握核心控制等创新研发要求较高的通用技术,同时服务紧贴应用市场,对应用端的依附性较高,导致其利润不得不受到两端挤压。在激烈的竞争中,也有缓冲区。由于应用端对设备的需求不同,给予设备集成企业无形的行业壁垒,从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稳定在自身所在的细分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竞争的进一步激化。

综上所述,中国自动化行业的“黄金十年”更多来源于引进成套设备消化吸收,然后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凭借对中国市场及政策的把握,这些工业自动化企业将国外先进的制造理念应用于国内制造业的发展,使得中国制造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了技术追赶。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中国这种以低成本工业控制自动化为主流的企业分布,在产品稳定性、可靠性和技术突破引领方面与国外知名企业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关键核心技术匮乏,低水平重复异常突出,令整体市场仍呈现“低端自给自足,中端受制于应用市场,高端依赖进口”的局面。

五、行业的未来展望:数字化转型助推行业实现弯道超车

2022年8月,云南昆明举办了2021中国自动化大会。大会集中展示了一批中国自动化创新成果。六十年来,中国自动化行业已成长为一棵根基深厚、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孕育产生了许多新兴学科,在空天科技、深地深海前沿领域、轨道交通、生物医疗、智慧农业、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重要突破。

从半自动化的人机协同,到全自动的去人化生产线,机械替代人工是实现信息数据化、数据抓取、数据整合、数据计算、数据分析的重要基础。伴随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这几大关键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成熟,数字化及智能化已强势进入大众的视野。数据显示,全球第三产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平均为39.4%,中国第三产业该数据为惊人的40.7%。然而,在第二产业的工业领域中,全球的数字经济渗透率为23.5%,而中国的该数据仅为21%,在全球处于中位水平。可以窥见,数字经济在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还有相当大的进步空间。

2021年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并于同年4月14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普及数字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转型。

数字化的根基为“万物数码化”,即将各类信息转化为数据的形式并记录保存用以分析决策并最终赋能到全部生产经营流程中。通过“数据+算法”的加持,“数据决策”逐步代替传统的“经验决策”,即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对数据资源进行挖掘和分析,从而形成决策建议与实施方案,为探索未知、求解问题提供新的思维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工业自动化关键零部件及集成设备几乎无处不在。万物互联的工业场景下,底层逻辑依然是通过深度学习形成的规律性预判并自主指导工业产线的自主化运转。这场轰轰烈烈的生产变革,无论从政策环境、人才结构、全球贸易格局等外部因素,还是技术应用经验、创新研发赶超等产业内因,中国自动化行业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021年国务院发布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标志着数字化转型正式上升为国家明确的政策方向。近年来,工信部、国资委等相继出台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文件,31省市全面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与此同时,在“碳中和、碳达峰”的时代背景下,新能源行业进入又一轮的快速发展通道,掀起锂电、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行业的扩产潮,为数字化转型下的工业自动化提供成长必要的市场空间。

文章来源: 华经产业研究院 ,博众精工研究院,中研网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商业化落地可期 上市公司竞逐人形机器人产业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领域政策利好频至,产业链进展不断,商业化落地持续加速。机构人士和业内专家普遍认为,2024年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加速之年和商业化元年,板块催化密集,商业化落地也逐渐清晰。科技巨头在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持续投入有望驱动行业不断突破,人形机器人量产并实现大规模应用迎来曙光,商业化落地可期,有望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政策利好频至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领

2024-06-1619

这款工业机器人是长三角“本地人”
  记者23日走进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位于嘉定的智能工厂时,一台弧焊机器人刚刚下线,即将交付汽车生产线焊装使用。  这款工业机器人是地地道道的长三角“本地人”,控制器用上海的、伺服电机用浙江的、减速器用江苏的、壳体用安徽的,各级零部件供应商均不出沪苏浙皖,全部为长三角制造。从2022年下半年以来已出货4700多台。  新时达是这款机器人产业链的“链主”,它牵头长三

2024-06-0815

锻造人形机器人产业长板
  在广东省深圳市,添加了大模型的机器人可实现图形识别、自行完成任务分解;名为“夸父”的人形机器人拥有出色的性能,每小时最快能走4.6公里;在北京市,人形机器人母平台“天工”突破性地实现了纯电驱动全尺寸拟人奔跑……一段时间以来,人形机器人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领域之一,进入发展上升期。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推出不少加快和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

2024-06-0810